台湾的高考作文题
台湾的高考作文题,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,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沉醉,作文是启发性的,文采是点睛之笔,以下分享台湾的高考作文题2021至2021年范文。
台湾的高考作文题
2012年《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》:《论语》:“子贡问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’”子曰:“其‘恕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孔子因材施教,指导子贡以‘恕’作为终身奉行的一个字。鲁迅则以“早”字来自我惕厉,要求时时早,事事早,知在人先,行在人前。你认为有哪一个字是自己可以终身奉行的呢?请以“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。论说、记叙、抒情皆可。
2009年 《惑》:生活里充满了令人迷惑的人、事、现象……,孔子四十而不惑,那真是大智慧、大人格!平凡的我们是不可能的,但也无妨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。
请以“惑”为题,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,议论、叙事、抒情皆可,文长不限。
2011年 《宽与深》:吴宝春15岁开始当面包学徒,经过20多年各领域、多方面不断地努力学习、尝试、创新,终于在2010年,运用台湾本土食材,以“米酿荔香”面包获得“世界面包大师赛”冠军殊荣。他说他以后仍会用“很宽很深”的方法继续研发创作;“很宽”是指学习更多领域,“很深”是指加强基本功。这是吴宝春对宽与深的看法。请你依照自己的体会或见闻,以“宽与深”为题写一篇文章,议论、记叙、抒情皆可,字数不限。
2010年 《应变》: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,面对意外之事,该如何处理,处理之后可以让人获得什么样的体悟?请以“应变”为题,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,议论、叙事、抒情皆可,文长不限。
2007年 《探索》:请以“探索”为题,写一篇首尾俱足、结构完整的文章,文长不限。
2008年 《专家》:现代科技进步,分工、分门成了必然的趋势,任何人都无法博通一切,各类“专家”应运而生。请以“专家”为题,写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,文长不限。
2005年 《回家》:试以“回家”为题,写一篇首尾具足、结构完整的文章。叙事、抒情、议论皆无不可,文长不限。
2004年 《偶像》:请以“偶像”为题,写一篇文章,文长不限。
2006年 《想飞》:人总是想飞的。飞,是一种超越,带来心灵的自由;但也有人禁锢自我,扼杀了想飞的念头。你是否想飞?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?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?
试以“想飞”为题,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。叙事、抒情、议论皆无不可,文长不限。
2002年 《镜子》: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‘镜子’。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,从‘它’照见了容颜的改变;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,从‘它’观看出真正的自我;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‘它’。试以‘对镜’为题,写一篇文章,文长不限。
2003年 《猜》:请以“猜”为题,把那一次的经验(可包括猜的原因、经过、结果等)写成一篇文章,文长不限。
台湾的高考作文题
海峡彼岸的台湾师生,刚经历完“高烤”下的高考。看似平淡,实则高明——是大陆师生对“远方”作文题的总体评价。
“远方”,台湾今年高考作文题只是简单的两个字,下附题解:
“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远方的憧憬,陶渊明为此构筑了桃花源,哥伦布为此勇渡大西洋。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远方在召唤?也许是一种向往的生命形态,也或许是一个人生的'目标。请以‘远方’为题,写一篇文章,论说、记叙、抒情皆可。”
受访的大陆师生普遍认为,台湾高考作文“远方”更易入手,不会让学生在紧张考试环境中有过多审题障碍。
北京35中杜广运老师说,考场上时间很珍贵,它要求学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对作文的审题、构思、组织语言和写作成文。“远方”这种命题作文让大家都有话可说,无论你来自城市还是农村,接触的是古典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教育理念,都不会把你距于千里之外。提示语也很活泼,提供的写作方向是发散的,考生可迅速破题进入写作阶段。
从事语文教育30多年的安徽老师宋雪梅说,“远方”符合17、18岁青少年的心境,他们这个年龄正是开始思考“远方”的时候,对有的人来说远方就是目标,是上一个好大学;对其他人来说,可能是对宗教和社会的向往——这题目让大家有“一吐为快”的冲动。
杜广运告诉记者,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得分率并不高。综合近几年北京的出题趋势,更重视创新思维能力,却让学生在考场上“摸不着头脑”。跟台湾这个“亲民”的高考题比起来,北京的就成“犀利哥”了……
然而,也有受访老师认为,这种大家都觉得好写的题目,容易出现“立意扎堆”,同质化让考生不能轻易脱颖而出。
让大陆师生达成共识的还有:两岸高考作文题都有对考生的良性引导作用,充满正能量。
山东语文教师郭晓兰说,其实这题目与2006年的天津卷《愿景》有相似之处,引导学生去关注梦想的彼岸。她说,纵观近几年的大陆作文题目,以材料作文为主,命题作文为辅,材料选择也趋于多样性,往往内涵丰富,蕴含正面引导的哲思。
杜广运老师也认为,台湾的高考作文题跟大陆有趋同性,都是形式活泼多样,贴近学生实际,让作文体现出考生对现实问题和终极问题的思考。勇气、善良、诚信、慈善、感恩……都融入到现在的作文题中,这表明两岸高校对人才选拔的倾向,也促进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正面引导。
北京卷的“爱迪生”、安徽卷的“为什么,为什么不”,江西卷的“奥数”……这些高考作文题,在寻求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受到质疑。尤其在语文成绩出来之后,一些老师反映,平常语文素质高的学生,都“栽在作文上了”。
安徽合肥六中语文高级教师凌全发说,近年来,为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,为了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认知、关注、体验社会的能力,使得命题作文承担了其本不该有的负重,命题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,误判考生认知水平,缺少朴素、明确的意旨,给考生带来困扰。而台湾作文题能够“放下身段,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,这才是命题出发点”,是值得大陆借鉴的。
宋雪梅老师则强调,不可否认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是一个未来选拔人才的必然趋势。但是,我们应兼顾语文和文学本身的特点。它不同于数理化需要缜密逻辑,我们要呵护文学的“意境”,更应该允许天马行空的思维模式。
正如一位即将迈向大学门槛的毕业生张冰驰所说:“大家擅长的文体和角度都不一样,高考作文应该让大家至少都能进‘审题’门槛。至于能跳多高,就看自己多能蹦喽!”